药一,补化排药物
根据五流[神氣精水火]以及五滞[郁凝淤湿痰]的本质及脉证(神不取脉, 直接配合[氣精水热寒]进行调理),
分别选用其功效最明显, 最有代表性的药材。
一.调神药:
顾名思义, 调神药就是直接调整精神层面的(临床中直接配合[氣精水热寒]进行调理), 如昏迷, 思维意识
障碍, 感觉, 情绪(实际上身心俱调)等方面的药材。包含安静药, 激动药, 醒神开窍药, 雌化药, 雄化药等。
1.平静制动药:
促进身心机能, 思维意识, 以达到镇静内敛, 平静安静, 日夜犯困, 嗜睡深眠, 睡不醒, 使趋向女性化(雌化)
的目的。
常用药材有: 女贞子, 葛根, 月季, 杏仁, 蒲公英, 紫苜蓿, 野菊花, 龙骨, 龙齿, 牡蛎, 琥珀, 磁石, 珍珠母等。
①女贞子
【药性】{部}:果实; {质}:润.重; {势}:降; {味}:甘.苦; {炁}:凉。
【功能】补肝肾, 明眼目, 清虚热, 使安静, 促进雌激素分泌; 用于头晕目眩, 须发早白, 视物昏花, 阴虚发热。
②葛根 (详见P 行气药)
【药性】{部}:根块; {质}:润.轻; {势}:升; {味}:甘.辛; {炁}:凉。
【功能】解表退热. 生津止渴. 升阳止泻; 用于外感, 发热无汗, 口渴消渴, 头痛项强, 麻疹不透, 泄泻痢疾。
③牡蛎(+珍珠母)
【药性】{部}:矿物外壳; {质}:重; {势}:镇压; {味}:咸; {炁}:寒。
【功能】镇静安神, 平肝潜阳, 燥湿敛涩; 主头晕目眩, 肝风抽搐, 瘰疬痰核, 失眠遗精, 自汗盗汗, 崩漏带下。
④龙骨
【药性】{部}:骨头化石; {质}:重; {势}:镇压; {味}:甘淡涩; {炁}:平。
【功能】镇静安神, 平肝潜阳, 收敛固涩; 主神志不安, 心悸失眠, 烦躁易怒, 头晕目眩, 虚汗遗精, 带下崩漏。
⑤琥珀
【药性】{部}:树脂化石; {质}:重; {势}:镇压; {味}:甘; {炁}:平。
【功能】镇惊安神, 活血化瘀, 利水通淋; 用于惊风癫痫. 经闭症瘕. 产后瘀阻. 血淋石淋等症。
2.好动扰静药:
促进身心机能, 思维意识, 以达到性格外向, 好动多动, 日夜不困, 不眠不休, 睡不着, 使趋向男性化(雄化)
的目的。
常用药材有: 锁阳, 鹿角, 淫羊藿, 巴戟天, 干姜, 高良姜, 胡椒, 花椒, 兽鞭, 海马, 蚂蚁, 制附子, 蛇床子等。
①锁阳
【药性】{部}:茎块; {质}:润; {势}:升; {味}:甘; {炁}:温。
【功能】补肾阳, 益精血, 润肠通便; 用于阳痿滑精, 腰膝酸软, 筋骨无力, 大便秘结。
②鹿角 (自脱落)
【药性】{部}:叉角; {质}:润.重; {势}:升降; {味}:甘.咸; {炁}:温。
【功能】补肾阳, 强筋骨, 益精血, 消淤血; 主阳萎遗精, 宫冷不孕, 腰膝冷痛, 阴疽疮疡, 筋骨无力, 眩晕耳鸣,
崩漏带下, 瘀血肿痛等症。
【脉证】尺空细湿, 左尺空. 寒弱
【附注】鹿乃纯阳之兽也。其精气全在于角, 温阳而有补血液之功, 既温阳又补液, 同时还能祛湿而不燥,
可化下焦尺脉血淤, 药力可从尺到巅顶, 尺部虚弱久治不起者, 鹿角尤佳。其温阳效果比补骨脂好。
③蛇床子
【药性】{部}:果实; {质}:燥.重; {势}:升; {味}:辛.苦; {炁}:温。
【功能】温肾壮阳, 散寒祛风, 燥湿杀虫; 主阳痿早泄, 宫冷不孕, 寒湿带下, 湿痹腰痛, 阴部湿痒, 湿疮疥癣。
④花椒
【药性】{部}:子实; {质}:燥; {势}:升; {味}:辛.麻; {炁}:热。
【功能】温中散寒, 除湿止痛, 杀虫止痒, 解鱼蟹毒。主心腹冷痛, 呕吐噫呃, 咳嗽气逆, 风寒湿痹, 泄泻痢疾,
疝痛, 牙齿痛, 蛔虫病, 蛲虫病, 阴痒疥疮等症。
⑤淫羊藿
【药性】{部}:茎叶; {质}:燥; {势}:升降; {味}:辛.甘; {炁}:温。
【功能】补肾壮阳, 祛风除湿; 用于肾虚阳痿, 腰膝无力, 风寒湿痹, 筋骨酸痛等症。
3.开窍安神药:
强化身心机能, 修复神识, 以达到痰厥, 寒厥, 热厥等的昏迷急救, 以及顺应生物钟(白天清醒, 黑夜犯困),
使身心皆回归正神(男性回归雄性化, 女性回归雌性化)之目的。常用的有: 冰片, 菖蒲, 麝香, 苏合香, 龙眼肉,
远志, 山茱萸, 酸枣仁, 夜交藤, 五味子, 柏子仁, 茯神, 当归, 续断, 僵蚕, 地龙, 紫河车等。
①冰片 (梅片,艾片)
【药性】{部}:蒸馏结晶; {质}:重; {势}:降散; {味}:辛.苦; {炁}:寒。
【功能】开窍醒神, 清热止痛; 用于窍闭神昏, 疮疡, 咽喉肿痛, 口舌生疮等症。
②菖蒲 (详见P 祛痰项)
【药性】{部}:根茎; {质}:燥.重; {势}:升散; {味}:辛; {炁}:温。
【功能】祛痰开窍, 化湿和胃; 主痰浊蒙窍, 昏迷痴呆, 癫痫心悸, 健忘失眠, 胸腹胀痛, 风寒湿痹, 疥癣湿疮。
③远志
【药性】{部}:根; {质}:燥.重; {势}:升降; {味}:苦.辛; {炁}:温。
【功能】安神益智, 祛痰开窍, 消痈肿; 用于惊悸失眠, 多梦健忘, 神昏癫痫, 咳嗽痰多, 痈疽肿毒等症。
④酸枣仁
【药性】{部}:核仁; {质}:润; {势}:收敛; {味}:甘酸; {炁}:平。
【功能】宁心,安神,敛汗; 用于虚烦不眠, 惊悸怔忡, 烦渴虚汗等症。
【脉证】左寸脉空躁动
【附注】酸枣仁味甘,酸, 可少量补阴液, 用于收敛阴虚躁动, 酸枣仁能敛阳气入阴, 固可以用于失眠, 多汗,
安神等, 如脉空阳气浮越躁动, 可收敛之; 但如果是脉细阳气浮越躁动, 酸枣仁可能就收敛不进,效果就差些。
同时酸枣仁收敛了左寸, 那么对尺脉右尺压力相应就会加大, 有早泄,滑精等下漏问题的要注意使用; 同样,
因右尺压力加大, 那么对促进排便是有帮助的, 用药要考虑到整体氣血环的影响。
⑤夜交藤 (又名: 首乌藤)
【药性】{部}:藤茎; {质}:润; {势}:开合; {味}:甘苦; {炁}:平。
【功能】 用于心神不宁, 失眠多梦及各种心脏病; 能加速右心房右心室的血液回流, 促进静脉及微循环血
液畅通, 从而治疗静脉曲张(静脉炎),下肢水肿及由于静脉回流问题造成的肝脾肿大等症。
【脉证】脉空细血淤
【附注】夜交藤配炒枣仁, 治一切心脏病; 配当归, 治血虚身痛, 风湿痹痛; 配白芍, 能从左收脾血, 疗血虚。
配羌活, 能增强血液回流, 治静脉血栓. 脉管炎. 腿涨. 腿沉等。
⑥山茱萸 (山萸肉)
【药性】{部}:果肉; {质}:润; {势}:收敛; {味}:酸涩; {炁}:微温。
【功能】敛阳入阴, 涩精固脱。主内热消渴, 自汗不止, 遗尿遗精, 崩漏带下, 腰膝酸软, 眩晕耳鸣, 体虚欲脱。
【脉证】脉浮躁动, 虚热
【附注】山茱萸收敛, 其收藏力量极大, 用量大了能完全把气收住, 张锡纯先生经常用山萸肉治虚脱急症,
大气欲脱的急症。山萸肉用于收敛阴虚之虚热, 常与熟地合用。山萸肉与白芍相比, 山萸肉侧重收敛浮热,
白芍侧重收敛气机。用收敛药要注意两点, 一是[脉细]易致气机郁里, 二是[凝淤重]会使凝淤更加重。
温阳药常和收敛药作药对使用, 就是借收敛之性把药物阳炁收藏到体内, 起到破除内脏陈寒之功。
⑦五味子
【药性】{部}:果实; {质}:肉润核燥; {势}:收发; {味}:酸咸甘辛苦; {炁}:温。
【功能】敛肺固肾, 敛汗生津, 涩精止泻, 宁心安神。主内热口渴, 自汗盗汗, 久咳虚喘, 久泻不止, 遗精遗尿,
脉虚气短, 心悸失眠等症。
【脉证】右寸躁动
【附注】五味子虽五味具全, 但以酸咸为主。酸收咸下, 故其气以收降为主, 外发为辅, 北五味比南五味收
敛力更好些。五味子主要收降右寸气机到尺脉, 多用于虚浮脉; 五味子没有理气的能力, 如郁动脉, 不适合
用五味子收敛。五味子侧重收降右脉, 同时能相应的促进左脉升发。由于肺气不能正常敛降所致的久咳,
用五味子可将肺气收回而很快止咳。
二.氣类药:
就是与补氣, 泻氣, 化郁等氣病相关的一大类药材, 其中包含了补氣补力药, 行气解郁药, 泻氣破气药等。
1.补氣补力药:
中医讲氣虚会气短气促,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呼吸局促, 而补氣,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[吸氧]; 但中医的补氣,
还能补充胀力度, 胀起度, 穿透力, 免疫力, 抵抗力等。
常用补氣补力药有: 黄芪, 人参, 花旗参, 西洋参, 党参, 太子参, 白术, 大枣, 粳米, 鱼胶, 仙鹤草, 红景天。
①黄芪
【药性】{部}:根部; {质}:轻弹强韧; {势}:升发; {味}:甘; {炁}:微温。
【功能】补气升阳, 益卫固表, 利水消肿, 托毒生肌的作用。
【脉证】气虚脉, 右寸弱
【附注】黄芪补人体外层及上焦之氣, 其氣擅行右寸, 而后到左寸, 同时具有升阳举陷之功。氣虚兼有凝淤
湿痰脉多用黄芪来补氣, 黄芪可助氣行液, 行气以化凝淤湿痰, 和其他补氣药最大区别是: 黄芪主要是提升,
补表, 祛邪, 防御。传统医学卫气在表, 行保卫御邪之责, 黄芪就是补充表层卫氣, 行保卫御邪之功, 故外感
氣虚时宜用。如果想补氣时又要利水化湿祛痰, 那么优先考虑黄芪。
②党参
【药性】{部}:根部; {质}:柔润; {势}:升发; {味}:甘; {炁}:温。
【功能】补中益气, 健脾和胃。用于食少便溏, 四肢无力, 心悸, 气短。
【脉证】气虚脉, 右关脉虚首选。
【附注】党参补中焦而润泽四隅, 其能补脾养胃, 增强脾胃运化力, 补氣同时又补液, 氣液两虚者宜用党参,
但水湿痰重的人则不宜, 会加重实邪。《本草经》云 [健脾运而不燥, 滋胃阴而不湿, 润肺而不犯寒凉, 养血
而不偏滋腻, 鼓舞清阳, 振动中气, 而无刚燥之弊]。这是由于党参有加强运化之功, 从根本上来补气液, 而不
用担心补偏。中焦在人体的作用是运化食物化生氣血, 补中焦如扶正散(党参, 枸杞, 熟地)里的党参就是用
来增加运化能力, 化生氣液, 濡养全身。党参气力缓和, 如果老人小孩要补气液, 党参是首选。
③人参 (+红参, 高丽参)
【药性】{部}:根部; {质}:柔重; {势}:升发; {味}:甘; {炁}:人参炁平, 红参微温。
【功能】大补底氣, 固脱, 生津, 用于肢冷脉微, 惊悸失眠, 神经衰弱, 抢救气虚欲脱之危证(如休克, 虚脱)等。
【脉证】脉虚缓弱, 尺弱, 双尺无根
【附注】人参补人体深层之底氣, 底氣是人体机能的基础, 比如氣阴虚或氣阳虚或氣阴阳虚, 如果人体机能
衰弱, 或者气虚欲脱(气机即将停止), 用人参补氣最宜; 而脉弱兼寒凉, 人怕冷, 用红参高丽参更佳。
④红景天
【药性】{部}:根茎; {质}:柔润; {势}:收发; {味}:甘,涩; {炁}:微寒。
【功能】补气清肺, 益智养心, 收涩止血, 散瘀消肿。用于气短乏力, 病后气虚, 肺热咳嗽, 咯血, 白带, 腹泻,
跌打损伤, 烫火伤, 高原反应等。
【脉证】右关氣虚
⑤西洋参 (+花旗参)
【药性】{部}:根部; {质}:柔韧; {势}:收发; {味}:甘,苦; {炁}:凉。
【功能】功在补氣滋阴, 生津, 降虚火。用于氣虚阴亏, 阴虚发热, 咽喉干燥, 热病伤阴, 咳嗽咳血, 虚火牙痛
以及口渴少津等。
【脉证】尺脉弱兼略浮热
【附注】力量比人参相对薄弱, 但胜在补氣的同时能够养阴, 滋阴, 宜于略急微热之脉; 注意忌铁器及火炒。
2.下氣破氣药:
泻氣破氣药, 就是用来把郁聚的, 壅塞的, 多余的氣给排出去, 下泻出去, 或者把氣直接消掉的一类药材。
常用的中药有: 大黄, 瓜蒌, 莱菔子, 葶苈子, 代赭石, 牛膝, 前胡, 枳实, 青皮, 香附等。
①莱菔子(萝卜子, 菜头子)
【药性】{部}:种子; {质}:润; {势}:降; {味}:辛.甘; {炁}:平。
【功能】消食除胀, 降气化痰。用于亢实证(食.湿.积)饮食停滞, 肮腹胀痛, 大便秘结, 积滞泻痢, 痰壅喘咳。
【脉证】寸痰
【附注】常言本品辛散耗气, 气虚痰滞者慎用, 不宜与人参同用。但实际临床用于虚证, 获效亦佳, 因其性
和平不峻, 无偏胜之弊(云破气实则讹传, 乃是平气之有余也), 生用祛风痰, 炒用消食下气化痰。
②前胡 (含白花紫花)
【药性】{部}:根; {质}:润; {势}:降; {味}:苦.辛; {炁}:寒。
【功能】疏风散热, 降气化痰。用于风热头痛, 肺热痰多, 痰黄黏稠, 咳嗽咳喘, 胸膈胀闷, 呕逆食少。
【脉证】右寸郁 (甲郁)
【附注】前胡其功能与柴胡正好相反, 柴胡提升左脉, 前胡沉降右脉, 一升一降, 所以气虚血少之证慎用。
③香附
【药性】{部}:根块; {质}:坚; {势}:升降; {味}:辛.甘.苦; {炁}:平。
【功能】散时气寒疫, 利三焦, 解六郁, 消饮食积聚, 痰饮痞满, 腑肿腹胀, 脚气, 止心腹肢体头目齿耳诸痛,
痈疽疱疡, 吐血下血尿血, 妇人崩漏带下, 月候不调, 胎前产后百病。
【脉证】右尺郁
【附注】香附炁平味辛苦甘, 能升能降, 上下内外疏通; 生用走浅层, 熟用走深层, 乃是解郁之圣药也。可解
左右郁脉, 侧重右尺脉。香附偏解里郁, 柴胡中层郁, 薄荷表郁; 香附(里郁).柴胡(中郁).薄荷(表郁)依次向外;
香附气走得比较缓和, 薄荷气走的比较急。[香附去心内愤懑之气], 凡是心情压抑者, 先用香附从较深层面
将气疏解, 然后搭配薄荷从较浅层面继续疏解, 很快凑效。
④枳实
【药性】{部}:酸橙幼果; {质}:燥.重; {势}:物降体升; {味}:苦辛酸; {炁}:寒。
【功能】有破气消积, 化痰散痞之功。用于积滞内停, 痞满胀痛, 积滞便秘, 湿热泻痢, 泻痢后重, 痰浊内阻,
胸痹结胸, 痰厥吐逆, 头目眩晕, 以及胃下垂, 子宫脱垂, 脱肛等脏器下垂。
【脉证】右关凝郁,有热
【附注】枳实生品性较峻烈, 以破气化痰为主, 破气作用强烈, 易伤正气, 适宜气壮邪实者, 麸炒则可缓和其
峻烈之性, 以散结消痞力胜。
⑤青皮
【药性】{部}:柑橘幼果; {质}:燥.重; {势}:物降氣升; {味}:苦辛; {炁}:温。
【功能】疏肝破气, 散结化滞; 用治肝气郁结, 胸胁疼痛, 疝气痛, 乳房结块, 乳胀乳痈, 胃脘胀痛, 消化不良,
食积痞满, 气滞血瘀所致的症瘕积聚, 久疟结痞。
【脉证】右关凝郁,有寒
【附注】青皮常用于眼科理气药: ⑴肝气郁滞所致之眼目胀痛, 胸胁胀满等, 常配伍柴胡. 香附。⑵肝气郁,
目中筋络不利引起的视物模糊或不耐久视, 怯远怯近等, 常与伸筋草等同用。
3.行气化郁药:
把在某一区域不流通的氣滞促使其流行, 或者把氣郁引导分配到氣虚缺氣的区域去, 从而使氣平均散布
于全身各处, 这一类促进.修复氣健康态的药材就是行气化郁药。常用的行气解郁药有: 柴胡, 升麻, 枳壳,
葛根, 牛膝, 陈皮, 桑寄生, 甘草等。
①陈皮
【药性】{部}:柑橘皮; {质}:燥; {势}:升散; {味}:苦辛; {炁}:温。
【功能】行气化凝, 治脾胃不和, 脘腹胀痛, 不思饮食, 呕吐呃逆, 痰湿阻肺, 咳嗽痰多, 胸膈满闷, 二便不利。
【脉证】右关郁凝, 右寸痰
【附注】陈皮, 药气清香, 流通上行, 苦降祛滞。存放时间越久, 气味越清香, 行气力量越大, 常作行氣化凝
祛湿药, 凡氣郁无热象者可用; 陈皮青皮枳壳枳实, 皆破气耗气, 易致气虚, 所以明显氣虚者勿用; 虚凝并存
者, 可合补氣药同用; 四者都适合右关郁凝, 青皮枳实药性峻烈, 用于某些急症; 枳壳陈皮较柔和, 故常用。
②薤白(藠头, 荞头)
【药性】{部}:根茎; {质}:燥; {势}:升; {味}:辛.苦; {炁}:温。
【功能】理气宽胸, 通阳散结, 行气导滞, 心痛胁痛, 胸痹疼痛, 胃脘冷痛, 泄泻痢疾, 痰饮咳喘。
【脉证】右脉寒郁
【附注】薤白用在下之根, 味辛炁温, 其性炁从下而上, 主助阳气上升者也, 最能通胸中之阳与散大肠之结。
③升麻
【药性】{部}:根块; {质}:轻; {势}:物降气升; {味}:辛.甘.苦; {炁}:微寒。
【功能】祛风解表, 清热解毒, 升阳透疹。用于外感风热表证, 热毒上炎咽痛口疮, 中气下陷子宫脱垂, 脱肛
久泻, 胃下垂等; 以及麻疹或风疹不透。
【脉证】右寸尖(右脉由郁), 右尺到右寸不升者
【附注】升麻质轻, 味辛甘, 炁微寒, 物势携阴势(炁势)下旋, 则气势随阳势上升而携氣血浮升, 自右尺向右
寸升提, 凡升发之力不足, 则可用之。应用技巧: ⑴可做引药, 使药力上升氣血升散, 比如关中层和寸浮层都
有热, 可用石膏解关中层之热, 配升麻提石膏药力到寸清浮层之热。⑵右关郁动, 但尺寸弱, 则可以两头拉,
枳壳降关, 升麻提关, 关脉很快得平。⑶如左寸独大, 余部细小弱, 也可用升麻提右寸, 令其经左关尺上升到
右寸(与甘草殊途同归), 达到补虚泄实, 调平郁脉。用药要想效力大, 一定是远距离调用力度大, 内经有云:
左病右治, 上病下治; 不单用针如此, 用药一样如此。⑷用升麻提升能量, 必须右尺不虚, 可以先补足右尺。
④柴胡
【药性】{部}:根块; {质}:轻; {势}:物降气升; {味}:辛.苦; {炁}:微寒。
【功能】和解退热, 疏肝解郁, 升提中气。用于感冒发热, 寒热往来, 胸胁胀痛, 疟疾, 脱肛, 阴挺, 月经不调。
【脉证】升提左脉, 左脉由郁(左尺郁寸关弱, 左关尺郁寸尖)。
【附注】柴胡其性味苦辛, 炁微寒, 能引少阳之氣从左升; 若只是左脉从尺向寸不能升(下郁上虚)余无他证,
用之效果极佳。柴胡常用于左脉由郁, 而纵郁之中取郁, 沉取郁, 浮取弱一样可用, 原理也同。再有, 右脉沉
大左寸尖(因右脉郁动, 故左脉寸虚, 阳气不升)之脉, 以柴胡提升, 则积聚可解而下, 而其结气饮食积自消也。
从能量环来理解就是通过左脉升提, 右脉得降, 右脉之郁动自然化解。
使用柴胡提升左脉有个前提, 就是必须左尺不虚, 否则没有能量可升提, 不过可以同时补足左尺并升提。
⑤葛根
【药性】{部}:根块; {质}:轻; {势}:物降气升; {味}:甘辛; {炁}:凉。
【功能】解表退热. 生津止渴. 升阳止泻; 用于外感发热. 无汗. 口渴. 头痛项強. 麻疹不透. 泄泻. 痢疾. 消渴。
【脉证】 右寸尖(右尺由郁)
【附注】葛根味甘辛, 其炁凉, 部位居下位, 质重则物势携阴势(炁势)下旋, 而氣势上浮, 与枳壳升势同理也。
能治氣势下陷.泄泻.伤寒疟痢, 但见右脉下大上小者即可用之。今多用治头病, 颈椎病者, 则必是见于右脉
由郁; 用之降压有效者, 必是见于右脉由郁; 症状时刻变化, 凭脉用药, 才能直击本质, 以简驭繁。
⑥怀牛膝
【药性】{部}:根块; {质}:润.重; {势}:降; {味}:苦甘酸; {炁}:凉。
【功能】散瘀结, 消痈肿, 清热降火, 治淋病尿血, 经闭难产, 胞衣不下, 产后瘀血腹痛, 喉痹, 痈肿, 跌打损伤。
【脉证】左关凝, 从上到下通关。
【附注】怀牛膝质沉而重, 味苦酸, 炁平, 根直下行, 细长而韧, 酷似人筋, 其势向下行, 故能逐瘀通经, 下血
降气, 以左脉变化明显; 凡左脉甲郁或左尺沉弱用牛膝化凝解郁尤其适宜; 怀牛膝中有股柔润之气, 可用于
一般郁凝不通较轻者, 配合理气药同用; 如果是陈寒顽痹的凝郁, 用怀牛膝效果就不太理想。
⑦桑寄生 (寓木)
【药性】{部}:茎枝叶; {质}:轻; {势}:升散; {味}:苦甘; {炁}:平。
【功能】通经络, 补肝肾, 强筋骨, 降血压, 活血通乳, 养血安胎。用于风湿痹痛, 腰膝酸软, 筋骨无力, 心区
绞痛, 胎动不安, 胎漏下血, 早期流产, 产后乳汁不出等。
【脉证】脉尖(由郁), 侧重左脉。
【附注】桑寄生寓它木之上, 故上行而散, 有若柴胡, 可令双脉自尺达寸, 以固胸中大气; 张锡纯以之治胸中
大气下陷, 诚有效验; 其寓木稳固之势性, 以之安胎, 止崩漏下血皆适宜也。
⑧防风 (屏风)
【药性】{部}:根块; {质}:轻; {势}:升发; {味}:辛.甘; {炁}:微温。
【功能】祛风解表, 除湿止痛, 止痒解痉。用于外感表证, 头疼身痛, 发热无汗, 风湿痹痛, 拘挛面瘫, 破伤风,
风疮疥癣, 皮肤瘙痒。
【脉证】浮脉(表郁), 寒湿脉
【附注】 防风是一种补正气, 守正气, 润而能燥, 流通性佳的补药。其半润半燥半流通, 以守护为主之药性,
多用于虚证而不用于亢证。通常症见鼻流清涕, 打喷嚏, 鼻塞或兼咳嗽, 头晕, 乏力等外感表证者, 其脉多见
虚缓形细而兼水湿浮动之象, 凭脉可断为氣血虚损, 风湿浮动, 治以扶正少加防风, 补之润之燥之, 表则解。
⑨枳壳
【药性】{部}:酸橙皮; {质}:燥; {势}:物降体升; {味}:苦辛; {炁}:凉。
【功能】破气行氣. 除痛. 消食. 化痰。用于食积气滞, 脘腹疼痛, 胀满便秘, 胸胁痰饮。
【脉证】右关郁凝 (从上向下降)
【附注】枳壳是行氣解郁效果最好的一味行气药, 其质重则物势携阴势(炁势)下旋, 而氣势上浮, 有降有升;
力量厚重, 用于右脉刚动, 理气化凝, 也可用陈皮槟榔代替, 力量轻柔些。如右关郁凝, 有热象, 大便难, 可用
大黄代替枳壳。因枳壳味苦难服, 故小儿可用陈皮代之。
枳壳略破氣, 如果在气偏弱时化凝, 必须加补气药合用; 或者先用眉豆. 草寇化凝, 等氣足时再用枳壳。
⑩甘草
【药性】{部}:根茎; {质}:坚实; {势}:调和; {味}:甘; {炁}:平。
【功能】补脾益气, 止咳祛痰, 清热解毒, 缓急止痛, 调和诸药。治脾胃虚弱, 中气不足, 心悸怔仲, 咳嗽气喘,
热毒疮疡, 腹中急痛, 解药食毒, 缓和药性。
【脉证】左脉郁大 (斗脉)
【附注】甘草可调解左郁脉, 或左大右小的斗脉, 使左右脉恢复平衡态; 更可调和诸药, 如果组方有升有降,
有寒有热, 有收有发, 有阴有阳, 必用甘草, 使之各行其道, 各司其能, 互不冲突, 故有[国老]美名。
三.精类药(食+血):
三(1).食类药
食类药包含了药食同源的补食补精药, 泻食排便药, 消食化凝药。
1.补食补精:
补食补精药, 常用于体质虚弱, 身形瘦小, 营养不良, 病后恢复, 以及日常保养, 调理; 常用的有大枣, 核桃,
黑芝麻, 黑豆, 白扁豆, 薏米, 山药, 甘草, 桑葚, 枸杞, 桂圆, 银耳, 乌梅, 山楂, 生姜等。
①胡桃仁 (核桃肉)
【药性】{部}:种仁; {质}:润; {势}:升发; {味}:甘; {炁}:温。
【功能】温肺定喘, 补肾固精, 益气健脾, 润肠排石。治肾虚咳嗽, 咳喘日久, 腰痛脚弱, 阳痿遗精, 尿频石淋,
尿路结石, 大便燥结等。
【脉证】脉空,凉
【附注】痰火积热, 阴虚火旺, 便溏腹泻时不宜食用。
②胡麻仁 (黑芝麻.脂麻)
【药性】{部}:种子; {质}:润; {势}:入出; {味}:甘; {炁}:平。
【功能】功能补肝肾, 益精血, 润肠燥。用于肝肾不足, 虚风眩晕, 头晕眼花, 耳鸣耳聋, 须发早白, 病后脱发,
肠燥便秘, 血虚头痛, 风痹麻木, 病后体虚, 妇人乳少。
【脉证】脉不充盈
【附注】体虚, 眩晕乏力等, 可与女贞子, 桑椹子同用。此外, 脂麻油可作膏方基础剂, 在煎熬膏药时必用。
③绿心黑豆
【药性】{部}:种子; {质}:润.重; {势}:入降; {味}:甘; {炁}:平。
【功能】活血, 利水, 祛风, 解毒。用于阴虚烦渴, 体虚多汗, 水肿尿少, 黄疸浮肿, 腰痛筋挛, 手足麻木, 产后
发痉口噤, 风毒脚气, 痈肿疮毒, 药食中毒 。
【脉证】脉空夹热
【附注】比较难消化, 脾胃之气细弱者, 少吃或慎吃, 不可去皮方有其效。
④绿豆 (青小豆)
【药性】{部}:种子; {质}:重; {势}:入降; {味}:甘; {炁}:凉。
【功能】清热解毒, 消暑利水。治暑热烦渴, 感冒发热, 霍乱吐泻, 痰热哮喘, 头痛目赤, 口舌生疮, 水肿尿少,
疮疡痈肿, 风疹丹毒。
【脉证】寸关热
【附注】今人食绿豆皆去皮, 则无凉性, 虽有口惠而实不至; 若想能起药效而愈病, 则不可去皮。
⑤大枣 (红枣)
【药性】{部}:果实; {质}:柔润; {势}:调和; {味}:甘; {炁}:温。
【功能】健脾和胃, 益气生津, 调和营卫, 解药食毒。治胃虛食少, 脾弱便溏, 气血不足, 津液亏虚, 心悸怔忡,
妇女脏躁, 营卫不和, 自汗盗汗等。
【脉证】液虚, 侧重右关, 中层
【附注】居中焦, 偏于补营血, 又补卫气, 炁温略升散。中焦, 重在[调和], 适用右脉中层或右关氣虚血虚者。
2.泻食排便:
泻食排便药是针对体内营养过剩(精亢)引起的病态, 或因阴阳不调导致大便秘结, 梗阻不通, 无法排便等
的药物。常用的有: 大黄, 芒硝, 玄明粉, 芦荟, 番泻叶, 枳实, 当归, 制首乌, 制熟地, 肉苁蓉, 瓜蒌, 胡桃, 胡麻,
杏仁, 桑葚, 番茄, 玄参, 女贞子等。
①大芸 (肉苁蓉)
【药性】{部}:肉质茎; {质}:润; {势}:入出; {味}:甘. 咸; {炁}:温。
【功能】阴阳双补, 填精益血, 润肠通便。治遗精阳痿, 遗尿血枯, 宫寒不孕, 腰膝酸软, 筋骨无力, 肠燥便秘。
【脉证】右尺空寒
【附注】填精益血, 温润右尺, 润肠通便, 温而不热, 滋阴润燥, 乃是平补之剂, 多用于虚损性的老年便秘。
②大黄
【药性】{部}:根茎; {质}:重; {势}:降排; {味}:苦; {炁}:寒。
【功能】清热泻火, 下攻凝积, 凉血解毒, 逐瘀通经。治实热便秘, 积滞腹痛, 肠痈胀痛, 血热吐衄, 目赤咽肿,
牙龈肿痛, 热毒疮疡, 湿热黄疸, 血瘀经闭, 跌打损伤, 外治水火烫伤;
【脉证】关尺热郁凝
【附注】 生大黄泻下作用强而用于肠梗阻; 熟大黄泻下缓而清热泻火, 用于火毒疮疡; 酒大黄善清上焦之
血分热毒, 用于目赤咽肿, 齿龈肿痛; 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, 用于血热有淤之出血者。
③芒硝
【药性】{部}:矿物; {质}:重; {势}:降排; {味}:咸苦; {炁}:寒。
【功能】泻热通便, 清火消肿。用于实热凝积, 大便燥结, 积滞腹痛, 肠痈胀痛; 外治乳痈, 目赤, 痔疮肿痛。
【脉证】
【附注】用于实热凝积, 大便燥结, 积滞肠痈, 可用开水按3%~5%融化口服; 也常用于惊厥, 子痫, 尿毒症,
破伤风, 心绞痛, 高血压危象等; 外用化水点眼, 戒奶断乳; 涂敷乳痈, 丹毒, 喉蛾口疮, 能消炎去肿; 脾胃虚寒
及孕妇慎服。
3.消食化凝:
消食化凝药是针对饮食不节而造成的, 或者脾胃功能衰弱所致的食凝精凝, 积滞腹胀等病态的一类药物;
常用的有萝卜, 神曲, 山楂, 麦芽, 谷芽, 橘皮, 砂仁, 白术, 白扁豆, 鸡内金, 五加皮, 草豆蔻, 过路黄, 威灵仙等。
①五加皮 (刺五加, 南加皮)
【药性】{部}:根皮; {质}:燥; {势}:升散; {味}:辛苦甘; {炁}:温。
【功能】祛风湿, 补肝肾, 强筋骨, 活血脉。用于风寒湿痹, 腰膝疼痛, 筋骨痿软, 小儿行迟, 体虚赢弱, 跌打
损伤, 骨折拘挛, 水肿脚气, 小便不利, 阴下湿痒等。
【脉证】左关凝而凉
【附注】本品温补肝肾, 强筋健骨, 临床上常与牛膝, 木瓜, 续断等合用; 对风湿者尤其适用, 可单用浸酒服,
也可与羌活, 秦艽, 威灵仙等配伍。
②白扁豆 (+眉豆)
【药性】{部}:种子; {质}:燥.重; {势}:入出; {味}:甘; {炁}:平。
【功能】益气健脾, 祛湿化凝。用于脾虚腹胀, 食少便溏, 湿浊下注, 白带过多, 暑湿伤中, 吐泻转筋等症。
【脉证】右关凝, 湿, 痰
【附注】炒扁豆用于祛凝湿痰, 脉象濡.滑.软涩; 生扁豆.眉豆用于脉凝如泥块, 脉象濡.硬涩; 两种豆皆化凝
不太耗气, 但生用味腥有毒, 控量慎用。眉豆可作为扁豆的升级版, 作用比较强, 所以相对扁豆更温和, 适合
老人小儿常用。
③山楂(+麦芽)
【药性】{部}:果实; {质}:润.重; {势}:入降; {味}:酸.甘; {炁}:微温。
【功能】健胃消食, 化积行气, 化浊降脂。治肉食积滞, 腹痛泄泻, 疝气疼痛, 胃脘胀满, 泻痢腹痛, 高脂血症。
【脉证】双关凝
【附注】麦芽性平味甘, 功效健胃消食, 回乳消胀。治面食凝积, 脘腹胀闷, 乳汁郁积, 乳房肿痛, 肝胃气痛。
麦芽与山楂主要鉴别是: ⑴山楂消肉食积滞, 化油降脂; ⑵麦芽消面食积滞, 通乳回乳; ⑶生麦芽健脾和胃,
疏肝行气, 用于脾虚食少, 乳汁郁积; 炒麦芽行气消食回乳, 用于食积不消, 妇女断乳; 焦麦芽消食化滞, 用于
食积不消, 脘腹胀痛。
④厚朴
【药性】{部}:树皮.根皮; {质}:燥; {势}:升降; {味}:苦辛; {炁}:温。
【功能】燥湿消痰, 下氣除满。用于湿滞中焦, 脘痞吐泻, 食积氣滞, 腹胀便秘, 痰饮, 氣逆, 咳喘。
【脉证】右关凝
【附注】厚朴味苦辛, 炁大温, 以散为主, 可升可降。本经曰主治表证中风惊悸, 伤寒头痛, 寒热, 血痹死肌,
去三虫; 后世本草言治里证, 盖因厚朴为树皮, 又具辛温之性, 故以开宣为主, 助升散降收, 通过升散左脉而
治表, 降收右脉而治内。今本草言其除痰饮, 去结水, 破宿血, 止疼痛, 大温胃气, 消痰下气, 消化水谷; 主治
霍乱泻痢, 腹痛胀满, 胃中冷逆, 呕逆不止, 以及腹内雷鸣虚吼, 宿食不消, 呕吐酸水, 虚而尿白等症状。
⑤过路黄 (大金钱)
【药性】{部}:全草; {质}:燥; {势}:升散; {味}:甘苦酸; {炁}:凉。
【功能】利尿排石, 利水通淋, 利湿清热, 解毒消肿。治肝胆结石, 尿路结石, 热淋砂淋, 尿涩作痛, 湿热黄疸,
尿赤水肿, 痈肿疔疮, 毒蛇咬伤。
【脉证】脉荡 , 关尺沉凝
【附注】风湿性关节炎, 肩周炎等患者, 外用鲜品煎水熏洗, 可能会引起接触性皮炎。
⑥草豆蔻 (草寇)
【药性】{部}:种子; {质}:燥.刚; {势}:发散; {味}:辛; {炁}:温。
【功能】能燥湿健脾, 温胃止呕, 开郁破滞。用于寒湿内阻, 痰饮积聚, 脘腹胀满, 冷痛, 嗳气呕逆, 不思饮食。
【脉证】右关寒湿凝 (条索物也宜)
【附注】其味辛温, 辛能破滞, 温祛寒湿, 辛散温行, 治一切冷饮食积; 脾寒而凝, 胃脘作疼, 湿郁成病, 即用
草寇辛散之, 尤其是因寒腹泻者, 神效。
⑦砂仁
【药性】{部}:种子; {质}:燥; {势}:发散; {味}:辛; {炁}:温。
【功能】化湿开胃, 温脾止泻,理气安胎。用于腹痛痞胀, 胃呆食滞, 泄泻呕吐, 妊娠恶阻, 胎动不安
【脉证】右关寒凝
【附注】砂仁辛温可升, 子重可降, 降多于升。其辛能散, 其质能润, 温能通达, 香能走窜, 质重下归丹田, 故
可治脾胃结滞不散, 虚劳冷泻, 心腹冷痛, 又能下气消食。砂仁比之草豆寇: 能引气归丹田, 也没有草寇辛燥;
而草寇辛散为主, 但化凝强于砂仁 。
⑧鸡内金 (鸡胗皮)
【药性】{部}:消化器官; {质}:刚脆; {势}:入出; {味}:甘; {炁}:平。
【功能】健胃消食, 涩精止遗, 通淋化石。治小儿疳积, 食积不消, 呕吐泻痢, 遗尿遗精, 胁痛石淋, 胆石肾石。
【脉证】右关凝, 沉凝
【附注】⑴.醋焦内金, 消食导滞。治疗食滞, 脘腹胀满, 优于焦三仙, 广泛用于米面薯芋肉食等各种食滞证。
⑵.生内金, 长于化结石, 通淋化石。治砂石淋证, 胆石肾石, 尿道结石; 忌吃肝脏, 肥肉, 蛋黄。
⑨威灵仙 (铁扫帚)
【药性】{部}:根茎; {质}:燥.重; {势}:入化出; {味}:辛咸; {炁}:温。
【功能】祛风除湿, 通络止痛, 消骨鲠, 化痰水, 散癖积。治痛风顽痹, 寒湿痹痛, 肢体麻木, 腰膝冷痛, 筋脉
拘挛, 屈伸不利, 疟疾黄疸, 症瘕积聚, 乳蛾脚气, 诸骨鲠咽, 丝虫病, 破伤风。
【脉证】关凝濡湿
【附注】治诸骨卡喉, 3~6g, 水醋一碗煎半碗含服。治腮腺炎: 鲜品捣烂醋浸, 取浸液涂患处, 每日三四次。
本品生用和白头翁一样, 都对皮肤和黏膜有极强的刺激性, 使用前先如法炮制, 使用时切莫过量。
三(2).血类药
1.填精补血:
这是一类能够增强造血能力, 益血生血, 补充血精的中药。常用的有: 熟地, 当归, 白芍, 何首乌, 黄精, 桂圆,
枸杞, 桑椹, 阿胶, 紫河车。
①九地黄 (九制熟地黄) (药散用量0.3-3克)
【药性】{部}:块根; {质}:润.重; {势}:入降; {味}:甘; {炁}:凉。
【功能】填精补髓, 滋阴补液, 补血调经。治肝肾阴虚, 腰膝酸软, 骨蒸潮热, 内热消渴, 盗汗遗精, 血虚萎黄,
心悸怔忡, 月经不调, 崩漏下血, 眩晕耳鸣, 须发早白。
【脉证】脉空细或兼有热象
【附注】古之熟地, 乃生地经九蒸九晒而成, 曰九制熟地, 炁温, 大补血液真阴, 填精补髓, 易运化, 功效宏。
今售所称之九地, 能有三制就绝顶了; 现通货之熟地, 多为一制, 故仍炁凉, 介于生地和九地之间, 其补液力
不及古之熟地, 而清热之功又不及生地, 用于一些急动热脉, 用通货熟地就不行, 要用生地才行。
临床上脉空而热盛刚要用生地, 微热则用熟地。要注意, 通货熟地比生地黏滞厚腻, 脾胃虚弱者难运化,
易致肚子胀, 还生湿。因此,用熟地的时候要注意两点: 一是患者脾胃的强弱, 脾胃较好的用量可稍大; 脾胃
较弱的, 用熟地一定要加健运脾胃的陈皮, 白术, 党参, 山药等合用; 二是当湿或凝较重时, 由于熟地的黏腻,
容易抑制阳气通行, 所以用熟地调阴虚, 还要搭配少量温阳药, 可以配合一点点肉桂, 附子等, 但量不能大。
都是养阴为主, 温阳为辅的思路; 同理, 阳如果没有阴液固护, 光补阳也容易耗散。
②何首乌 (药散用量0.1-1克)
【药性】{部}:块根; {质}:润.重; {势}:入出; {味}:苦,甘,涩; {炁}:温。
【功能】生首乌, 润肠通便, 解疮毒; 治痈疮或阴血不足之大便秘结。制首乌, 补肝肾, 益精血; 疗肝肾阴虚
所致之头晕失眠, 须发早白, 腰膝酸软等。
【脉证】脉空 (补阴液)
【附注】制首乌补血液偏温, 质轻而能上行; 熟地补血液效果最好, 但太黏腻不易运化, 对于有痰湿凝淤脉
用起来不是很流畅; 若非液虚十分明显, 脉势不弱而痰湿凝淤又不是很重, 熟地用来补液效验。而何首乌则
无需顾虑太多, 质轻补而不腻, 流动性好, 可上可下, 效果优于当归, 当归好在补血液同时有活血化瘀之功。
③白芍 (药散用量0.3-3克)
【药性】{部}:块根; {质}:润.重; {势}:降收; {味}:酸,苦; {炁}:凉。
【功能】补血敛阴, 收汗降气, 收敛柔刚, 缓急止痛; 治血虚盗汗, 升降失序, 崩漏经痛, 胁肋疼痛, 眩晕头痛。
【脉证】右脉郁(卡脉), 脉弦细, 脉浮急动
【附注】白芍补阴液又敛阴。郁动脉. 急动脉, 都是气和火相对过多的状态, 而白芍能使脉势收敛, 适用于
右脉郁或左小右大的卡脉, 以及脉浮甲郁(寸大尺小不降的脉); 既能补血液, 又能收敛血汗, 沉降气机, 敛阴
行气, 并且收敛力量比山萸肉和五味子更大。白芍多用在脉刚急动, 阳气无制, 氣滞气郁的情况; 不是非得
右脉刚急才能用, 左脉刚急也可以用。若左脉很弱但右脉不是太刚急, 则要用肉桂来提起左脉而不调用白
芍; 弦细脉用白芍, 补液又理气; 虽然补血液不会增湿, 但寒湿脉用寒性的白芍补血液, 则需温性药合用。
④当归 (药散用量0.3-3克)
【药性】{部}:根; {质}:润.重; {势}:入化出; {味}:甘,辛; {炁}:温。
【功能】补血活血, 调经止痛, 润肠通便。治血虚萎黄, 眩晕心悸, 月经不调, 经闭痛经, 虚寒腹痛, 风湿痹痛,
跌扑损伤, 痈疽疮疡, 肠燥便秘。
【脉证】右尺空凉 (温润右尺)
【附注】当归辛温, 居下焦, 在养血补液的同时, 还有辛温通络疏散之用, 所以当归这味药好在养血补液而
不留淤增湿, 为女科常用药 (盖因女子胞之血皆体现于右尺脉)。居下之血当归配上川芎, 白芍, 就可以很好
的填补, 温润左脉, 因为川芎从下往上通左脉, 白芍调解右脉郁, 这样就可以把右边能量引到左边, 使气血往
左侧引, 当归就随之进入到左脉。当归化瘀化的是内脏(如女子胞)的瘀血, 对于脉道上的血瘀还是丹参好。
⑤黄精 (药散用量0.3-3克)
【药性】{部}:根; {质}:润.重; {势}:入; {味}:甘; {炁}:平。
【功能】补脾益气, 润肺生津, 滋阴补肾。主脾胃气虚, 纳呆食少, 精亏眩晕, 倦怠乏力, 内热消渴, 燥咳少痰,
大便干燥, 腰膝酸软, 头晕耳鸣。
【脉证】液虚脉空, 侧重右脉右关
【附注】黄精很干净, 很清透, 很柔和。用黄精补阴的好处是, 基本不会造成壅滞 (滋补药易壅滞), 比熟地
要清透, 不会太黏腻壅滞, 与麦冬相比又不会太凉, 比较柔和。所以, 在没有明显凝淤时, 滋阴首选黄精。
⑥枸杞子
【药性】{部}:根; {质}:润.重; {势}:入; {味}:甘; {炁}:温。
【功能】补肝明目, 滋肾益精, 润肺消渴。治肝肾阴亏, 血虚萎黄, 腰膝酸软, 头晕目眩, 目暗昏花, 燥咳消渴。
【脉证】右尺空凉
【附注】杞子甘温, 补血液又补阳热, 但是流动性也不好, 容易生湿阻碍气机, 湿重忌用。杞子与熟地比较:
熟地能补真阴(即阴炁,冷能--收,降,寒的性能), 而杞子补血加温为主, 补液为辅, 不能补真阴, 但是比熟地易
运化, 适合轻度液虚脉细而凉者, 缓缓润养; 所以, 有阴虚, 还得用熟地。
2.泻血破血:
这是一类在内因或外因所致的, 急性的血瘀重症, 血滞不通, 血管堵塞, 血管破裂, 脑梗心梗时, 紧急使用的
药物。常见的有桃仁, 莪术, 三棱, 乳香, 没药, 红花, 皂角刺, 鼠妇, 土元, 土蚕, 山甲, 水蛭, 牛虻等。
①土元 (药散用量0.1-1克)
【药性】{部}:根; {质}:润.重; {势}:旋; {味}:咸; {炁}:寒。
【功能】下瘀血, 消肿块, 疗折伤, 破血散淤, 续筋接骨, 通经止痛。主内伤出血, 产后瘀血, 闭经痛经, 症瘕
痞块, 肝脾血肿, 跌打扭伤, 骨折筋伤。
【脉证】关尺沉淤
【附注】孕妇慎用。
②莪术 (药散用量0.1-1克)
【药性】{部}:根茎; {质}:刚; {势}:旋; {味}:辛苦; {炁}:温。
【功能】破血逐瘀, 行气止痛, 化积散结。治血瘀闭经, 胸胁经痛, 症瘕痞块, 跌打伤痛, 饮食积滞, 脘腹胀痛。
【脉证】右关尺凝淤
【附注】莪术气味苦辛而温, 有肃降下行, 攻坚破瘀之功, 善入肠胃消导积滞, 化下焦瘀滞如肿物, 卵巢, 睾丸,
破瘀血. 行郁气。化瘀要药, 但是威力大, 容易伤人正气, 孕妇忌用。
③三棱
【药性】{部}:块茎; {质}:刚; {势}:锐化; {味}:苦; {炁}:平。
【功能】破血行气, 消积止痛, 通乳堕胎。治食积腹痛, 脘痞胸闷, 瘀血所致闭经痛经, 产后腹痛, 癥瘕积聚。
【脉证】右关尺凝淤
【附注】其味苦炁平, 化瘀下行, 散一切血积气结, 癥瘕肿块, 消肿止痛 。凡老癖癥痕, 积聚结块, 必由阳炁
不足, 引致血瘀. 气结. 食停而成肿瘤; 此用其化淤力甚强, 而散气亦甚, 须量其虚实慎用之, 孕妇忌用。
④桃仁 (药散用量0.1-1克)
【药性】{部}:种子; {质}:刚; {势}:滑化; {味}:苦甘; {炁}:平。
【功能】活血行瘀, 润肠通便, 止咳平喘。治血滞风痹, 痛经经闭, 症瘕痞块, 跌打损伤, 肠燥便秘, 肺痈肠痈,
产后瘀阻腹痛, 皮肤血热燥痒等。
【脉证】血淤
【附注】孕妇慎用; 血燥虚者慎之。
⑤制水蛭 (药散用量0.05-0.5克)
【药性】{部}:全体; {质}:韧; {势}:化; {味}:咸苦; {炁}:平。
【功能】破血逐瘀, 通经利水。治症瘕痞块, 恶血淤血, 蓄血刺痛, 经闭下血, 中风偏瘫, 跌扑损伤, 痈肿丹毒。
【脉证】血淤脉, 偏下焦
【附注】水蛭乃活血药中竣烈之品, 擅通顽固血瘀, 用于重症, 如子宫肌瘤, 静脉曲张等, 化血瘀力强, 容易
引起内脏出血情况, 常与三七合用, 孕妇忌用。(制水蛭是用滑石粉炒至棕黄色, 微微鼓起, 酥脆易碎即成)
3.活血化淤:
这是一类内因的, 慢性的, 程度较轻的血滞血瘀, 导致血液通行不畅时所使用的药物。常见的有丹参, 三七,
赤芍, 牛膝, 川芎, 苏木, 续断, 姜黄, 郁金, 全蝎, 地龙, 僵蚕, 血竭, 鸡血藤, 益母草, 骨碎补, 牡丹皮, 王不留等。
①续断 (川断)
【药性】{部}:根; {质}:刚; {势}:旋; {味}:苦,辛,甘; {炁}:温。
【功能】补肝肾, 通血脉, 续筋骨, 止崩漏; 治腰膝酸软, 关节痹痛, 伤筋折骨, 胎动漏红, 崩漏下血, 遗精带下。
【脉证】尺淤
【附注】川断辛温, 善活血祛瘀; 以根为用, 而根势下聚, 故能化尺部血淤, 其甘温亦补益之功, 乃化淤良品。
②全蝎 (药散用量0.1-1克)
【药性】{部}:全体; {质}:刚; {势}:旋; {味}:辛; {炁}:平。
【功能】祛风止痉, 通络解毒。治抽搐癫痫, 惊风中风, 口眼歪斜, 半身不遂, 风湿顽痹, 头痛疮疡, 破伤风等。
【脉证】双顶脉淤 (寸上瘀)
【附注】孕妇慎用
③丹参 (血参, 赤参)
【药性】{部}:根茎; {质}:润; {势}:环化; {味}:苦; {炁}:凉。
【功能】活血祛瘀, 调经止痛, 凉血消痈, 养心安神。治月经不调, 经闭经痛, 胸腹刺痛, 心区绞痛, 热痹疼痛,
疮疡肿痛, 跌仆伤痛, 产后瘀痛, 症瘕积聚, 肝脾肿大, 心烦不眠。
【脉证】细脉, 血淤微热脉
【附注】丹参化淤, 兼有清热之作用; 脉细一般都有隐性血淤, 可合丹参清理脉道; 丹参略有补氣作用, 化淤
而不伤氣; 精凝而又中气下陷厉害的, 可用丹参代替枳壳牛膝化凝?。化淤忌醋忌酸, 这点要注意。
④三七 (田七) (药散用量0.1-1克)
【药性】{部}:根; {质}:刚; {势}:环化; {味}:甘,微苦; {炁}:温。
【功能】散瘀止血, 消肿止痛。用于吐血衄血, 便血崩漏, 产后血晕, 跌打肿痛, 胸腹刺痛, 各种内外伤出血。
【脉证】血瘀有凉
【附注】三七适宜寒凉血淤脉, 也适用有出血症状的血淤脉, 消化性溃疡引起的出血瘀血的更为适宜, 既能
止血又能活血。同时, 三七有一定补氣补血作用, 化淤而不耗氣, 孕妇也可用, 所以又被称为参三七, 血三七。
三七生用化淤, 熟用补血(三七打碎, 以食用热油, 炸至棕黄色 [焦而不炭], 研成细粉, 每日三次, 每次3-5克,
能补血, 治失血贫血效佳)
⑤牡丹皮
【药性】{部}:根皮; {质}:脆; {势}:锐化; {味}:苦辛; {炁}:凉。
【功能】清热凉血, 活血化瘀。治温病痈疽, 热入血分, 热毒发斑, 骨蒸劳热, 吐衄便血, 扑损瘀血, 闭经痛经。
【脉证】血瘀有热, 侧重右尺 (下焦)
【附注】丹皮辛苦微寒, 善消散瘀血, 可通关节血脉, 排脓消肿, 续筋骨, 除风痹, 以降散为主。丹皮在用于
调治阴虚血瘀时, 能同时清内里郁热; 所以阴虚脉细且急时, 可用丹皮疏通脉管, 清除内热; 但因其炁寒凉,
脾胃虚寒者, 要注意顾护脾胃阳氣。
⑥红花
【药性】{部}:花; {质}:轻; {势}:升散; {味}:辛甘; {炁}:温。
【功能】活血通经, 散淤止痛。治血瘀肿痛, 症瘕痞块, 经闭经痛, 恶露不行, 产后腹痛, 跌打伤痛, 麻疹不透。
【脉证】血瘀, 微寒。
【附注】花类药, 都有行气解郁和擅走上肢之能, 因而红花最宜化散有气郁血瘀之脉, 也擅长化上肢之淤。
四.阴水药
阴水类药物, 是一系列与体内环流水, 体液(包括但不限于骨髓, 脑髓, 精液, 津液, 唾液, 涎液, 胃液, 胆汁),
废水(包括但不限于汗液, 泪液, 尿液, 痰液)等相关的药材。可分补水补阴, 泻水利尿, 化湿化痰三大类。
1.补水滋阴:
补水滋阴, 也就是滋阴补凉(水冷降温, 清虚热); 这是当体内凉液不足时需要及时补充的一类中药。常见的
补水药有: 熟地黄, 生地黄, 白芍, 天冬, 麦冬, 银耳, 桑葚, 芝麻, 山药, 沙参, 玉竹, 黄精, 石斛, 仙人掌。
清虚热药: 黑豆, 玄参, 知母, 瓜蒌, 牡丹皮, 地骨皮, 龟板, 鳖甲, 女贞子, 旱莲草, 黄柏, 青蒿, 银柴胡, 浮小麦。
①熟地黄
【药性】{部}:块根; {质}:润重; {势}:降; {味}:甘; {炁}:凉。
【功能】填精补髓, 滋阴补液, 补血调经。治肝肾阴虚, 腰膝酸软, 骨蒸潮热, 内热消渴, 盗汗遗精, 血虚萎黄,
心悸怔忡, 月经不调, 崩漏下血, 眩晕耳鸣, 须发早白。
【脉证】脉空细或兼有热象
【附注】 现通货之熟地, 多为一制, 故仍炁凉, 介于生地和九地之间, 其补液力不及古之熟地, 而清热之功
又不及生地, 特别是一些高血压的急动热脉, 用通货熟地就不行, 要用生地才行。
临床上脉空而热盛刚要用生地, 微热则用熟地。要注意, 通货熟地比生地黏滞厚腻, 脾胃虚弱者难运化,
易致肚子胀, 还生湿。因此,用熟地的时候要注意三点: 一是量小补阴液, 量大补真阴, 太多则生湿; 二是患者
脾胃好的用量可稍大; 脾胃弱的, 用熟地一定要加健运脾胃的陈皮, 白术, 党参, 山药等合用; 三是当湿或凝
较重时, 由于熟地的黏腻, 容易抑制气的流通, 所以用熟地补阴液调阴虚, 还须要搭配少量温阳药, 可以配合
一点点肉桂, 附子等, 但量不能大。
熟地, 用得好, 能够出神入化, 解决很多问题; 用不好, 又会催生[湿]等新问题; 所以把握用量和配伍很重要。
②生地黄
【药性】{部}:块根; {质}:润重; {势}:降; {味}:甘苦; {炁}:凉。
【功能】生地滋阴清热, 凉血止血。用于热病烦躁, 烦躁口渴, 发斑发疹, 阴虚低热, 消渴, 吐血, 尿血, 崩漏。
【脉证】阴虚动热
【附注】凉血滋阴, 荣泽皮肤, 通血痹, 退虚热。生地黄和熟地的区别: 生地寒, 用于阴虚动热脉; 熟地温,
主要用于补精血阴液(古之熟地多九制, 故炁温; 今之熟地乃一制, 故炁仍偏凉而不温)。
③石斛 (枫斗)
【药性】{部}:主茎; {质}:润重; {势}:降; {味}:甘,淡; {炁}:凉。
【功能】养胃生津, 滋阴清热。治津亏阴伤, 虚火上炎, 口干烦渴, 食少便秘, 呃呕自汗, 目睛干涩, 目暗昏花。
【脉证】脉空细夹热
【附注】鲜石斛清热生津力强, 热津伤者宜之; 干石斛治虚热伤阴者为宜, 热病早期阴未伤者, 或湿热病未
化燥者, 以及脾胃虚寒者慎服。
④麦冬
【药性】{部}:块茎; {质}:润重; {势}:降; {味}:甘微苦; {炁}:凉。
【功能】养阴生律. 清热消渴, 润肺止咳, 清心除烦。治热病伤津, 肺燥干咳, 肺痈咯血, 咽干口燥, 烦热便秘。
【脉证】双寸阴虚躁动, 右寸为主
【附注】麦冬补阴而下行, 甘以补液, 寒以降燥。所有阴水药都是通过润降的作用疗病, 先润再降, 先滋润
上焦燥热之气, 然后沉降补水; 阴水药常用于上焦阴虚燥热等证, 若上焦没有郁热而用凉润药就会伤阳。
麦冬在养肺胃之阴时多去芯用, 滋阴清心时多连心用。凡脾胃虚寒泄泻, 胃有痰饮湿浊及暴感风寒咳嗽
者, 均要慎用。
⑤银耳
【药性】{部}:全体; {质}:润重; {势}:降; {味}:甘淡; {炁}:平。
【功能】补肾强精, 滋阴润肺, 养胃生津。治皮肤干燥, 阴虚燥咳, 病后体虚, 痰中带血, 虚热口渴, 大便秘结。
【脉证】脉空
【附注】体弱多病, 免疫力低, 高血压者, 适宜多食用; 风寒咳嗽者慎食慎用。
2.泻水利尿:
泻水利尿药, 是用于体内水液太多的中药, 尤其是水肿, 尿频尿多, 小便淋沥不清者; 常用的有: 茯苓, 土茯苓,
薏米, 白术, 泽泻, 滑石, 浮萍, 荷叶, 冬瓜子, 车前子, 过路黄等。
①茯苓
【药性】{部}:菌核; {质}:重; {势}:降; {味}:甘淡; {炁}:平。
【功能】利水渗湿, 健脾益胃, 宁心安神。治小便不利, 积液水肿, 脾虚泄泻, 痰饮停滞, 食欲不振, 惊悸失眠。
【脉证】荡脉 (尺脉为主, 脉体如水荡漾), 寸关湿痰脉。
【附注】茯苓补肾利水, 平尺虚但寸关水亢的荡脉, 特别是因尺部水液运化不利牵连寸关部水液运行不利,
从而造成湿痰脉的; 这类湿痰脉一定要配合茯苓除水泛, 临床上茯苓也经常和化湿去痰药合用。
茯苓利水, 是因为水下行, 而茯苓又有向下渗透之功, 所以寸大尺小的甲郁同时湿痰重的脉用茯苓最好,
既补尺又可辅助清除寸关的湿痰。茯苓其性甘平, 利水而不伤正; 滑石泽泻较之力大, 但容易伤肾。
②白术 (四成参)
【药性】{部}:根茎; {质}:燥; {势}:散; {味}:甘苦; {炁}:温。
【功能】补气和中, 健脾益胃, 燥湿利水, 止汗安胎。治脾虚食少, 倦怠乏力, 腹胀泄泻, 痰饮水肿, 小便不利,
黄疸湿痹, 卫气不固, 头晕自汗, 脾虚气弱, 胎动不安。
【脉证】寒湿脉, 最宜关脉弱而虚浮者。
【附注】白术有利水祛湿之功, 和茯苓相似, 可作类比: 湿痰都是环流水(体液)的异常滞留形态, 白术和茯苓
都能增加水液流通性, 白术偏于关弱的荡脉湿脉, 而茯苓偏于尺弱的荡脉; 白术偏于温化, 而茯苓偏于运送;
白术主要是靠促进中焦温化的作用, 来达到祛湿利水目的, 不像茯苓是直接把水排出体外。用利水渗湿药
要注意适当配合补水, 防止伤阴液。
③滑石
【药性】{部}:矿物; {质}:软滑; {势}:降排; {味}:甘淡; {炁}:寒。
【功能】利尿通淋, 清热解暑, 祛湿收敛。治热淋石淋, 小便不利, 尿赤涩痛, 暑热烦渴, 湿温胸闷, 湿热泄泻,
湿疮湿疹, 热痒痱子等。
【脉证】脉荡夹热
【附注】滑石性沉降而散。其能泄气下行, 清热利水, 脉见荡而有力, 即可用之。多数早泄, 乃是水行不利,
导致下焦压力过大, 引发早泄, 漏症, 故治早泄要注意尺脉是否有水亢; 多数尺寒弱或尺热湿郁的都有水亢,
不一定非要摸到脉荡。
④冬瓜子 (冬瓜仁)
【药性】{部}:种子; {质}:燥; {势}:降排; {味}:甘; {炁}:凉。
【功能】清肺化痰, 消痈排脓, 利水祛湿。治咳嗽痰多, 肺热痰黄, 肺痈肠痈, 淋病痔疮, 水肿脚气。
【脉证】脉荡濡
【附注】久服寒中。
⑤薏米 (薏仁, 薏苡仁)
【药性】{部}:种子; {质}:燥; {势}:降排; {味}:甘淡; {炁}:凉。
【功能】利水渗湿, 健脾止泻, 祛湿除痹, 清热排脓。主脾虚泄泻, 小便不利, 筋脉拘挛, 水肿脚气, 风湿痹痛,
肺痈肠痈, 淋浊白带, 排脓止痛等。
【脉证】湿脉夹热 (热湿脉)
【附注】生薏仁用于湿脉夹热(热湿), 比如湿阻气机的热湿郁, 因为这种郁热多是偏亢的动热, 所以用清泻
作用的薏米最为合适; 这是一种平和的清热祛湿, 药食同源之品。如果是寒湿脉, 用炒薏米就合适了。
⑥浮萍(紫背)
【药性】{部}:全草; {质}:燥; {势}:降排; {味}:辛甘; {炁}:寒。
【功能】发汗解表, 透疹止痒, 利水消肿, 清热解毒。主风热表证, 时行热痈, 麻疹不透, 风疹瘙痒, 水肿癃闭,
疮癣丹毒, 烧伤烫伤。
【脉证】脉荡濡有热
【附注】表虚自汗者慎用。
⑦泽泻
【药性】{部}:全草; {质}:燥; {势}:降排; {味}:甘淡; {炁}:寒。
【功能】利水渗湿, 清热利尿, 泄热通淋。治水肿胀满, 小便不利, 泄泻尿少, 热淋涩痛, 淋浊带下, 脚气湿毒,
痰饮眩晕, 相火亢盛, 肾阴不足, 尿血遗精。
【脉证】脉荡有热
【附注】其气味俱厚, 沉降, 乃除湿圣药也; 其祛水力强, 原理和茯苓同, 但炁寒故宜于水脉有热象者。其为
眼科利水渗湿药, 常用于水湿停滞或湿伏化热所引起之目胞肿胀, 视瞻昏渺, 视瞻有色, 绿风内障等。本品
有较强的利水渗湿之功, 可与茯苓等配伍合用。
3.化湿化痰:
3.1.化湿祛湿
化湿祛湿药, 是一类针对体液转化异常而四处滞留的中药。 常用的有苍术, 白术, 山药, 薏米, 藿香, 佩兰,
荆芥, 防风, 泽泻, 桑枝, 茵陈, 浮萍, 荷叶, 冬瓜仁, 赤小豆, 橘皮, 芡实等。
①苍术
【药性】{部}:根茎; {质}:燥; {势}:散; {味}:辛苦; {炁}:温。
【功能】燥湿健脾, 祛风散寒, 明目辟秽。治脘腹胀满, 水肿泄泻, 足膝肿痛, 风湿痹痛, 风寒感冒, 雀目夜盲。
【脉证】湿郁, 有寒
【附注】苍术苦辛温, 气味芳烈, 香气四达, 宣发舒透, 其性纯阳, 可升阳散郁, 用于寒湿阻气机郁动, 苍术和
白术之间的区别与薏仁和山药湿类似的, 白术用于虚的寒湿, 山药用于虚的热湿 (阴虚湿), 苍术用于有郁不
通的寒湿, 薏仁用于热动的湿。
②山药
【药性】{部}:块根; {质}:燥而滑; {势}:入出; {味}:甘; {炁}:凉。
【功能】补脾胃, 益肺气, 固肾精。用于脾胃气虚, 食少体倦, 气阴不足, 咳喘消渴, 肾虚遗精, 尿频带下。
【脉证】湿脉, 有热
【附注】山药祛湿补液, 阴虚有热之热湿脉象最为适宜, 这点要和薏仁区别, 薏仁寒热可用, 但祛湿不补液。
③藿香(+佩兰)
【药性】{部}:枝干叶; {质}:燥; {势}:升散; {味}:辛; {炁}:温。
【功能】祛暑解表, 化湿和胃, 化浊止呕。治暑湿感冒, 寒热头痛, 发热无汗, 胸闷腹满, 呕吐泄泻, 鼻渊口臭。
【脉证】表寒, 湿郁 (佩兰宜湿脉)
【附注】藿香味道浓烈, 浮而升散; 芳香醒脾, 宽胸膈进饮食, 止霍乱除吐逆, 多用来解寒湿郁阻之表层气机。
佩兰化的湿, 是那种偏爱肉食中焦浊物过多, 上输不利而积聚于脾胃的浊湿, 佩兰之辛能开水道, 促进输送,
令浊湿自化。这类湿, 多数只聚在双关, 严重的在脉管外形成一层厚胀块状, 裹在上面, 非佩兰之辛散力不
能除。湿的形成原因有很多种, 若能用对药物, 疗效就会大增。
④桑枝
【药性】{部}:嫩枝; {质}:燥; {势}:升散; {味}:苦; {炁}:平。
【功能】祛风湿通经络, 利关节行水气。主风湿痹痛, 半身不遂, 肢节疼痛, 四肢拘挛, 水肿脚气, 肌肤风痒。
【脉证】左脉湿, 沉郁(不升散)。
【附注】桑枝苦平, 苦能降, 枝上行, 故能通散左脉沉郁; 枝应四肢, 故用于四肢拘挛, 肢节疼痛, 脚气浮肿,
肌肤风痒。桑枝气势向外透升, 故人体气机, 因风或湿遏制于外而表郁不升, 皮肤瘙痒者, 皆宜用桑枝。
⑤茵陈
【药性】{部}:枝叶; {质}:燥; {势}:升散; {味}:苦辛; {炁}:凉。
【功能】清热利湿, 利胆退黄, 用于湿热黄疸, 湿疮瘙痒等。
【脉证】湿脉夹热
【附注】茵陈味苦辛, 炁寒, 辛宣散, 苦寒降; 黄疸者热邪交结于中, 不能宣发, 则郁结成黄, 茵陈所主之疾,
皆以其能先宣发郁热, 后又能苦降, 顺气机而解之。
3.2.化痰祛痰
痰液是由于体内循环水异常而产生的一类实体废物, 中医称为内邪实证; 痰液可以说是对身体危害最大
的内邪, 其因不同粘度不同形态而存在于不同空间, 中焦太阴, 乃水液大行之地, 故脾胃乃湿痰之源, 而肺司
排痰, 故肺乃贮痰之器; 因体内五流乃是周流全身, 故而粘度较低和无形之痰会随波逐流并附着于全身各处,
包括每一个细胞, 每一处毛细管, 引发千奇百怪各种病症, [痰生百病]的说法一点没错。常用的化痰祛痰中
药有制半夏, 贝母, 桔梗, 橘皮, 杏仁, 生姜, 瓜蒌, 菖蒲, 罗汉果, 紫苏子, 莱菔子, 黄芥子, 款冬花, 胆南星等。
① 平贝母 (+川贝, +浙贝)
【药性】{部}:鳞茎; {质}:润重; {势}:降; {味}:甘苦; {炁}:凉。
【功能】清热化痰, 润肺止咳。用于肺热燥咳, 干咳痰黄, 暴咳喘急, 阴虚劳嗽, 咯痰带血, 瘰疬乳痈等症。
【脉证】右寸热痰
【附注】贝母主要有川贝母, 平贝母, 浙贝母三种, 平贝和川贝类同, 苦甘微寒, 治阴虚干咳, 肺热燥咳, 咳喘
痰黄等症, 药性柔和, 有滋润作用; 浙贝苦寒, 清降力强, 功能清热化痰, 散结解毒; 用于实热痰证, 痰火咳嗽,
风热燥热, 肺痈乳痈, 瘰疬疮毒等症。
②桔梗
【药性】{部}:根; {质}:润重; {势}:降; {味}:苦辛; {炁}:平。
【功能】宜肺利咽, 祛痰排脓, 用于咳嗽痰多, 肺痈吐脓, 咽痛音哑, 胸满胁痛, 痢疾腹痛。
【脉证】右寸痰脉
【附注】桔梗味苦辛, 炁平, 能升能降, 升多于降; 其先升右脉, 而后再降右寸, 通过引导气血流动, 来化右寸
之痰, 多用于气机不升, 导致水液停于寸部而形成的痰淤。
③石菖蒲
【药性】{部}:根茎; {质}:润重; {势}:降; {味}:辛苦; {炁}:温。
【功能】豁痰开窍, 化湿和胃, 醒神益智; 治痰浊蒙窍, 神志不清, 癫痫昏迷, 噤口下痢, 心悸失眠, 痴呆健忘,
胸腹胀痛, 痞满不饥, 风寒湿痹, 瘙痒疥癣。
【脉证】两寸寒痰, 侧重右寸
【附注】石菖蒲可化痰湿, 开脑窍; 用于痰湿壅盛上扰头部, 痰聚寸部或顶部, 导致头痛, 血压偏高等症。
④杏仁
【药性】{部}:种仁; {质}:润; {势}:出; {味}:苦; {炁}:温。
【功能】祛痰, 止咳, 平喘, 润肠。用于咳嗽, 喘满, 痰多, 喉痹, 肠燥便秘。
【脉证】右寸痰
【附注】杏仁苦辛, 苦降辛升散, 降中有升。痰为水液的异常聚集, 化痰先要稀释, 后要使之下降, 终入尺脉
或排出体外, 部分能重新气化再利用, 杏仁是降右寸, 使痰化水下行到尺部进行润肠, 最后从右尺经左脉上
行到左寸, 完成升降之势。
⑤半夏
【药性】{部}:块茎; {质}:燥; {势}:降; {味}:辛; {炁}:温。
【功能】燥湿化痰, 降逆止呕。治痰梅核气, 痰饮喘咳, 胸堵脘痞, 中风痰壅, 风痰眩晕, 胃寒呕吐, 妊娠恶阻。
【脉证】寒痰
【附注】半夏, 正当夏半五月而生;《素问•脉解》云"阳明者, 午也; 五月者盛阳之阴也"。盖此时一阴初生,
而半夏正应其炁, 可以敛阳布阴; 其降气(敛阳), 散痰液(布阴)。
半夏有水半夏和旱半夏两类, 一般药方写[半夏]均为旱半夏(效佳); 旱半夏据炮制工艺不同又分: 生半夏,
清半夏, 姜半夏, 法半夏。生半夏有大毒一般不用; 清半夏为生半夏经白矾加工炮制而成, 其化痰力度柔和,
主燥湿化痰, 降逆止呕, 消痞散结; 姜半夏为生半夏经生姜, 白矾炮制而成, 侧重化上焦寒痰, 兼有生姜功效,
和胃止呕, 祛寒痰, 镇咳嗽; 法半夏为生半夏经石灰, 甘草炮制而成, 侧重化中焦痰, 燥湿化痰力度强。
⑥瓜蒌
【药性】{部}:果实; {质}:润; {势}:降排; {味}:甘; {炁}:寒。
【功能】清热涤痰, 宽胸散结, 润肠通便。治肺热咳嗽, 痰浊黄稠, 胸痹心痛, 乳痈肺痈, 肠痈肿痛, 结胸咳血,
内热消渴, 黄疸便秘等。
【脉证】右寸痰
【附注】瓜蒌通过化右寸之痰, 实现右脉浊降而左脉清阳自升的升降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