⑥瓜蒌
【药性】{部}:果实; {质}:润; {势}:降排; {味}:甘; {炁}:寒。
【功能】清热涤痰, 宽胸散结, 润肠通便。治肺热咳嗽, 痰浊黄稠, 胸痹心痛, 乳痈肺痈, 肠痈肿痛, 结胸咳血,
内热消渴, 黄疸便秘等。
【脉证】右寸痰
【附注】瓜蒌通过化右寸之痰, 实现右脉浊降而左脉清阳自升的升降之序, 多用于胸背剧痛, 痛入心骨。
⑦款冬花
【药性】{部}:花蕾; {质}:燥; {势}:升排; {味}:辛苦甘; {炁}:温。
【功能】入润肺止咳, 化痰平喘。主治咳喘痰多, 肺虚久咳, 胸闷气短。
【脉证】双寸寒痰, 脉弱
【附注】款冬花气味俱升, 阳也, 为温肺理嗽之要药, 能温肺散寒, 止咳化痰, 散风寒。
⑧白芥子
【药性】{部}:种子; {质}:燥; {势}:降排; {味}:甘; {炁}:凉。
【功能】
【脉证】
【附注】外用发赤剂
五.阳火药
这是一类增强体内阳炁, 激发生命之火, 促进体内热能运行, 抵御寒冷, 提升体温, 防止体温过高的物质;
包含了补火祛寒药, 泻火清热, 引火行火药。
1.补火壮阳:
补火壮阳, 也就是补温祛寒; 用以对抗寒冷, 体温太低, 失温等状态; 常用的有肉桂, 干姜, 杜仲, 胡椒, 茴香,
桂枝, 白芷, 鹿角, 大芸, 丁香, 枸杞, 菟丝子, 葫芦巴, 高良姜, 木姜子, 炮附子, 淫羊藿, 巴戟天, 补骨脂, 蛇床子,
锁阳, 仙茅, 细辛, 吴茱萸等。
①肉桂 (油桂)
【药性】{部}:树皮; {质}:燥重; {势}:升散; {味}:辛,甘; {炁}:大热。
【功能】补火归元, 散寒止痛, 活血通经。治命门火衰, 火不归元; 亡阳虚脱, 畏寒肢冷, 阳痿遗精, 宫冷不孕,
腰膝冷痛, 脘腹冷痛, 虚寒吐泻, 肾虚作喘, 塞疝奔豚, 痛经症瘕, 浮肿尿频, 阴疽流注, 虚阳浮越,, 戴阳格阳,
上热下寒, 面赤足冷, 口舌糜破, 食少便溏, 寒湿痹痛。
【脉证】左尺寒弱, 无根
【附注】肉桂为树身近下之皮, 故能下达, 服食后以右尺脉洪大为最明显, 继而左尺起, 腰背暖, 此是肉桂补
火助阳之功。肉桂与附子, 细辛, 吴茱萸之比较: 肉桂气味浓郁, 有聚能作用, 适于虚寒。附子, 细辛, 吴茱萸
皆能走能通, 附子温通同时偏于化水祛湿痰, 吴茱萸温通的同时偏于理气, 细辛温通之发散力最强。
肉桂等燥热之药, 配合参芪等补气药同用时, 两者用量不能都大, 否则容易伤阴, 得不偿失。
②制附子 (生炮附子. 熟炮附片. 去皮附片. 黑顺片. 淡附片)
【药性】{部}:子根块茎; {质}:燥重; {势}:升; {味}:辛,甘; {炁}:大热。
【功能】回阳救逆, 补火助阳, 散塞止痛。治亡阳虚脱, 肢冷脉微, 阳痿宫冷, 阳虚尿频, 脘腹冷痛, 腰腿疼痛。
【脉证】沉寒无力或沉寒郁动
【附注】附子乃乌头之子, 其形重而质坚, 此居至下之象也; 其大辛大热, 至阳之气也, 故附子能自下而上深
入里层, 化深层寒湿, 通十二经, 可通达四肢到足心, 温腹胃丹田及腰部, 主四肢厥逆而冷。寒亢证, 脉冰寒
入骨, 脉微或无, 这种极寒无脉的时候就要附子来回阳救逆。而附子大热, 辛, 温通力强, 可透到深层, 推动
的力量优秀, 很多多年顽固的沉寒瘀湿都可以捅开。因其大热, 所以容易伤阴液, 比如脉寒空细用附子容易
伤液劫阴, 可以加石膏, 甘草解之。附子毒性是乌头碱, 去皮后持续加热2小时以上即可消减消除。
特别提醒: 附子皮毒性最大且有绒毛, 入药前必须去皮才能内服, 否则容易出现中毒事故或刺激现象。
③桂枝
【药性】{部}:嫩枝; {质}:燥轻; {势}:升散; {味}:辛,甘; {炁}:温。
【功能】发汗解肌, 温通经脉, 助阳化气。治风寒外感, 肢节冷痛, 血寒经闭, 奔豚心悸, 风湿胸痹, 痰饮水肿。
【脉证】左寸寒弱, 左由脉
【附注】桂枝为桂树之尖也, 辛甘而温, 其部质炁味皆升势, 散阳气于上, 质轻上行浮升, 故张锡纯用桂枝治
大气下陷之见于左脉者。左寸对应心胸故治疗胸痹心悸, 其药用部位树枝如人之四肢, 应于关节寒湿疼痛
水肿。而肉桂是树干, 因此躯干寒证者治用肉桂。
④白芷
【药性】{部}:根茎; {质}:燥轻; {势}:升; {味}:辛; {炁}:温。
【功能】散寒祛风, 燥湿祛痰, 消肿排脓, 止带止痛; 治风寒感冒, 鼻塞鼻渊, 风湿疼痛, 赤白带下, 皮肤问题。
【脉证】右寸寒弱, 右由脉
【附注】白芷升散之势, 故作用于上焦, 表层, 能把中层之关部气液提升到表层寸部, 而到达头颈部, 对于右
脉寒的面部皮肤问题或皮肤病效果颇佳。生姜白芷功能有些类似, 生姜是从中层关部向外透散, 达到祛寒
的目的; 而白芷是通过提升中层关部气液来祛寒; 生姜治中温脾胃, 白芷治表祛风寒。有时生姜能代替白芷,
而白芷却不能代替生姜; 当右寸寒由脉而出现头痛, 脖子痛, 鼻炎闭气时, 用白芷效果明显。
⑤生姜 (+干姜)
【药性】{部}:块茎; {质}:燥; {势}:升; {味}:辛; {炁}:温(热)。
【功能】发汗解表, 伤风散寒, 温肺止咳, 温中止呕, 温化痰饮, 解鱼蟹毒。治寒感头痛, 痰饮咳嗽, 胃寒呕吐。
【脉证】右寸寒弱 (干姜: 右寸关寒弱)
【附注】生姜味辛, 辛味可令气向四周外散, 故可散因寒而水液异常聚集形成的湿痰水泛, 亦可以布散阴津;
生姜不仅解表散寒, 也能温里助阳, 温化水湿。如中焦失运水液内生; 或阳虚气化不足, 致水液内停聚集而
成水湿痰, 此时生姜可升散滞留聚集的水液, 配合化水湿痰药更佳。生姜和干姜的比较: 生姜透散中上焦或
水湿痰, 干姜则透散中下焦或深层凝; 在外感伤寒开始时,用生姜, 当伤寒入里时, 用干姜, 都能获效 。
⑥补骨脂 (破旧子)
【药性】{部}:果实; {质}:燥; {势}:升; {味}:辛,苦; {炁}:温。
【功能】补肾助阳, 固精缩尿, 温脾止泻。用于腰膝冷痛, 阳痿早泄, 尿频遗精, 五更泄泻; 外治鸡眼白殿风。
【脉证】右尺寒, 无根
【附注】补骨脂辛苦温, 偏燥, 是补肾代表药, 比肉桂更热更燥, 所以用补骨脂必须同时补液, 以免伤阴; 但
见胃病或液虚者要慎用(建议用巴戟天代替),否则容易引起胃部不适, 或者大便异常等情况。若有右脉寒湿,
用补骨脂, 黄芪, 薏米组合, 则可阳起湿消。
⑦细辛
【药性】{部}:根茎; {质}:燥; {势}:升; {味}:辛; {炁}:温。
【功能】祛风散寒, 止痛通窍, 温肺化饮。治外感风寒, 头痛骨痛, 风湿痹痛, 牙痛口疮, 鼻塞鼻渊, 痰饮喘咳。
【脉证】左右脉寒尺郁, 脉沉或由郁气不升, 左寸尖更佳
【附注】细辛其根甚细, 其味甚辛, 轻清柔劲, 端直修长, 性温而上浮, 升散之势也。比较: 细辛由内往外透,
桂枝从外表开散, 吴茱萸是直上直下, 附子向内穿深层, 因此, 附子和细辛合用驱寒无死角。细辛的味道比
附子大很多, 有股明显上冲的气, 又细又辣又麻, 因此而得名。细辛和附子温散的力量都很强, 之所以单独
把附子当成回阳救逆的猛药, 就是因其内穿人体深层, 而能救急; 而细辛药力虽猛, 却只能在氣液由内向外
升发期间产生滞留时, 用来帮助升散, 也就是只用于下焦阳虚氣滞, 氣不能外发, 不能升散的时候。
特别提醒: [细辛不过钱], 生用药散内服时每次不超过1克, 每天不能超过一钱 (3克), 过则中毒, 而煎煮
持续1小时后则几乎无毒。细辛的毒性存在其挥发油中, 随煎煮时间加长可消失, 酒精可令中毒程度加深。
另外, 凡是升散力强的药都耗费阴液, 一定要注意滋养阴液, 避免伤阴。
⑧巴戟天
【药性】{部}:根; {质}:润; {势}:升; {味}:甘辛; {炁}:温。
【功能】补肾壮阳, 强筋健骨, 祛风除湿。治阳痿遗精, 宫冷不孕, 筋骨萎软, 腰膝酸痛, 冷痛尿频, 风湿痹痛。
【脉证】尺寒, 侧重右尺
【附注】巴戟天最能益男精, 温下焦; 其性质润, 味甘辛炁温, 故温而补液, 辛散去湿, 如尺脉有湿症见脚气,
小腹水肿等可用之, 最适合气血阴阳虚损重的脉; 如果阴阳两虚重者, 补熟地化不了, 尺寒重补热药受不了,
改用巴戟天温尺寒, 同时补液, 效果甚佳, 且柔和不燥。原先用补骨脂或肉桂受不了者, 皆可改用巴戟天。
⑨菟丝子
【药性】{部}:种子; {质}:润; {势}:升; {味}:辛甘; {炁}:平。
【功能】补益肝肾, 固精缩尿, 明目安胎。治腰膝酸痛, 遗尿遗精, 目昏耳鸣, 肾虚胎漏, 胎动不安, 消黑去斑。
【脉证】两尺凉弱
【附注】菟丝子补尺并能上举, 适宜尺脉弱, 或寸关尺整体脉弱者, 如下漏之遗尿遗精, 及上虚目昏耳鸣等。
⑩胡芦巴
【药性】{部}:种子; {质}:润; {势}:升; {味}:苦; {炁}:温。
【功能】温肾阳, 逐寒湿, 止疼痛; 用于阳虚腰痛, 腹胁胀痛, 寒疝疼痛, 阳痿遗精, 腰膝冷痛, 寒湿脚气等症。
【脉证】右尺寒
【附注】葫芦巴药用其种子, 原生在其豆荚果实中, 外形似蜷缩胎儿, 故葫芦巴在补肾的同时, 有很足的生
发之气, 是补肾的种子类药物中生发之气最好的一味药。因此, 葫芦巴一般用于小儿补肾, 其生发之气, 很
适合小儿发育迟缓身高不足需要阳气生发的能量。
2.泻火清热:
这是针对体内火亢(阳亢)产生的上火或发热, 尤其是来势汹汹的高烧, 而进行表里泻热降温的一类药材。
常用的有黄芩, 黄柏, 大黄, 石膏, 芦根, 白茅根, 马齿苋, 蒲公英, 薄荷, 银花, 竹叶, 栀子, 菊花, 白头翁等。
①石膏
【药性】{部}:矿物; {质}:燥; {势}:降排; {味}:甘辛; {炁}:寒。
【功能】清热泻火, 除烦止渴。治高热烦渴, 谵语发狂, 中暑大汗, 肺热咳喘, 胃火头痛, 溃疡不敛, 烧伤烫伤。
【脉证】脉热而亢大, 侧重右关
【附注】石膏甘辛寒, 辛可解表, 寒可清热, 可散可降, 一般热亢脉发高烧者气机皆郁在内, 而石膏辛可散郁,
寒降排热; 凡苦寒之药清热直折直降, 大苦大寒之药是直接暴力压制人体气机, 很是伤人; 而石膏清热降火
之功乃缓柔降散, 非苦寒直折, 避免了冰伏内伤; 张锡纯评价石膏[大凡热病, 放胆用之, 直胜金丹]。比如有
一类高血压患者, 脉刚郁急动摸不到热(脉刚急动, 本身就是一种热象, 只是能量被压制, 热透不出来), 这种
情况化淤化不掉, 理气也不行, 脉势就如板结一样毫无反应, 此时用石膏辛开, 寒降, 再用白芍收敛, 效果就
出来了。
②黄芩
【药性】{部}:根; {质}:轻; {势}:降排; {味}:苦; {炁}:寒。
【功能】清热燥湿, 泻火解毒, 凉血安胎。治暑湿泻痢, 湿热黄疸, 血热吐衄, 肺热咳嗽, 痈肿疮疡, 胎热不安。
【脉证】寸关实热, 侧重右寸
【附注】黄芩作用于中上焦, 宣降寸关脉的热动, 清热力不及黄柏黄连, 药气清淡, 故善于清肺火(上焦郁热)。
苦寒药性多下行, 当上焦气郁热动的时候, 需要带动热向下降, 此时, 黄芩为最佳选择。若热很重, 需要紧急
降热的时候, 则用天花粉更佳。上焦肺部痰湿郁热较重的时候, 用黄芩最合适, 若单纯上焦郁火, 脉空燥热,
用黄芩效果只能缓解一时。郁火下降需要两个因素, 一是苦寒药向下降的炁势, 二是要有阴液的承载携带。
所以脉湿热, 又湿又热甚的, 那么直接苦寒降火即可; 若是阴液虛所致的火气重, 就不能只用苦寒药, 而是要
加补阴液的药了。
表热和上焦热是一个理, 所以清表热也宜用黄芩; 但如果热动较轻微, 可用薏米或山药, 代替黄芩食疗之。
③金银花 (双花, 忍冬花)
【药性】{部}:花; {质}:轻; {势}:降排; {味}:甘苦; {炁}:寒。
【功能】清热解毒, 宣散风热。用于痈肿疮疡, 咽喉肿痛, 疔疮丹毒, 热毒血痢, 风热感冒, 温病发热。
【脉证】热动脉
【附注】凡是花类, 皆具升开发散之性, 金银花为甘寒之品, 其花细长, 入阴达阳, 升开之性颇强; 银花清热
是先寒降, 透入热动处, 而后把郁热升散而出, 故云宣散风热; 而薄荷味辛, 是直接宣散而出。
④薄荷
【药性】{部}:枝叶; {质}:轻; {势}:降排; {味}:辛; {炁}:凉。
【功能】疏散风热, 清利头目, 利咽透疹。治风热表证, 目赤头痛, 口疮牙痛, 咽喉肿痛, 疖疹瘙痒, 麻疹不透。
【脉证】双寸浮郁热, 偏左寸
【附注】薄荷辛凉, 质轻炁凉, 外透而散热。凉清之, 辛散之, 故能解肌表之热郁。脉浮热有郁者即可用之。
张锡纯对其宣散之力大加赞赏:"其力能内透筋骨, 外达肌表, 宣通脏腑, 贯穿经络; 服之能透发凉汗, 为温病
宜汗解者之要药"。薄荷清凉, 气的流通性也好, 但宣散力量较弱, 主要作用于表层; 它的趋势是向外散的,
用来宣散上焦比较浅表的郁热, 如头面部郁火, 尤其是口疮, 扁桃体化脓等。但是,也可以透散深层的郁结,
比如肿瘤等比较顽固的郁结, 这类郁结夹杂痰湿有时候强行去破的话很难破, 很粘滞, 但是用薄荷慢慢去散,
反而能散开。而且薄荷很柔和, 宣散的时候对氣损耗很小。
⑤栀子 (黄栀子, 山枝子)
【药性】{部}:成熟果实; {质}:重; {势}:降排; {味}:苦; {炁}:寒。
【功能】泻火除烦, 清热利湿, 凉血解毒, 血热妄行。治高热头痛, 心烦失眠, 湿热黄疸, 疮痈肿毒, 白睛溢血。
【脉证】实热脉, 侧重右脉
【附注】栀子苦寒,下行收藏, 是所有苦寒药里流通性最好的一味药。通常苦寒药不可多用, 易致气机郁结,
但栀子问题不大, 故栀子是流通三焦郁热首选之药。栀子很寒, 只有亢热证的时候才可以用, 虚证禁忌。
栀子既能引热下行, 恢复元炁流通, 还可研末调糊外敷, 用于跌打损伤, 消红肿热痛。
⑥黄柏
【药性】{部}:树皮; {质}:燥重; {势}:降排; {味}:苦; {炁}:寒。
【功能】清热燥湿, 泻火除蒸, 解毒疗疮。治湿热泻痢, 黄疸脚气, 带下热淋, 阴虚火旺, 劳热骨蒸, 盗汗遗精,
疮疡肿毒, 湿疹瘙痒。
【脉证】尺热, 有力无力皆可
【附注】湿阻气机, 而生湿热, 寒湿升散之, 湿热降泻收之; 黄柏善泻下焦湿热, 故常用于下焦湿热为病者。
⑦蒲公英
【药性】{部}:全草; {质}:轻; {势}:降排; {味}:甘苦; {炁}:寒。
【功能】清热解毒, 消肿散结, 利尿通淋。主疔疮肿毒, 目赤咽痛, 乳痈瘰疠, 肺痈肠痈, 湿热黄疸, 热淋涩痛。
【脉证】右寸浮热
【附注】蒲公英炁寒而降, 质轻浮散到处飞, 足见其升散之势很强, 能升能降, 通达上下, 三焦皆可用; 自古
用之来治疗疮疡, 能有生肌长肉之功, 内服外敷, 有显著的催乳作用, 治乳痈(乳腺炎)效验。
⑧菊花 (甘菊, 白菊)
【药性】{部}:花; {质}:轻; {势}:降排; {味}:辛甘苦; {炁}:凉。
【功能】疏风散热, 清肝明目。用于风热感冒, 头痛眩晕, 目赤肿痛, 目暗昏花, 心胸烦热, 疔疮, 肿毒。
【脉证】寸脉浮动郁热, 侧重左寸。
【附注】"凡芳香之物, 皆能治头目肤表之疾, 但芳香无不辛燥者, 唯菊花得天地金秋清肃之气而不甚燥烈,
故于头目风火之疾尤宜焉; 但唯目痛骤用之, 成功甚速, 余则俱迂缓始能取效也"。如见寸脉浮郁, 有目疾者,
用菊花效果颇佳, 尤其左寸脉更佳。
⑨竹茹 (竹二皮)
【药性】{部}:竹竿中层; {质}:重; {势}:升降; {味}:甘; {炁}:微寒。
【功能】清热化痰, 止吐除烦, 凉血安胎。治痰热咳喘, 咯痰黄稠, 呕吐呃逆, 烦热失眠, 热痫癫狂, 中风痰迷,
舌强不语, 妊娠恶阻, 胎动不安。
【脉证】
【附注】竹茹也是眼科常用化痰药, 用于胞生痰核和痰火升扰之青风内障和绿风内障, 伴恶心呕吐者尤宜。
⑩白头翁
【药性】{部}:根; {质}:重; {势}:降排; {味}:苦; {炁}:寒。
【功能】清热解毒, 凉血止痢, 燥湿杀虫。治热毒鼻衄, 疮疡瘰疬, 热淋带下, 湿热血痢, 痔疮出血, 阴痒杀虫。
【脉证】尺脉浮热, 侧重右尺
【附注】白头翁主要用于大肠问题。新鲜的白头翁全株有毒, 根部毒性最强, 但晒干或者煎剂的毒性很低,
所以要注意晒干使用, 禁止鲜用。
特别提醒: 新鲜白头翁全草捣烂有强烈刺激性气味, 接触眼部可引起流泪; 吸入则可引起喷嚏咳嗽; 鲜草
内服可引起流涎, 胃肠炎症, 呕吐, 腹痛, 肾炎, 血尿及心衰等, 并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。
3.引火行火:
火滞则颠, 水火不交, 阴阳相离, 水火颠倒; 引火行火药就是调整阴阳失序, 火不归元的一类药物; 常用的
有: 肉桂, 吴茱萸, 桂枝, 白芍, 怀牛膝, 巴戟天, 甘草, 薤白, 蒿本, 杜仲, 羌活, 独活, 川芎, 麻黄等。
①吴茱萸
【药性】{部}:果实; {质}:燥重; {势}:升降; {味}:辛,苦; {炁}:热。
【功能】温中止呕, 降逆下气, 散寒止痛, 燥湿杀虫。治胃寒反酸, 呕吐嗳气, 口疮牙痛, 腹痛泄泻, 寒疝疼痛,
溃疡脚气, 皮肤湿疹。
【脉证】寒亢郁动
【附注】吴茱萸味辛苦, 辛可升苦可降, 气机寒郁在下者可以温升宣, 寒郁在上可以到巅顶。附子和吴茱萸
都用于寒亢脉, 两者比较, 附子适用于脉很寒, 脉弱, 或沉寒浮虚热, 升散到四肢, 氣的趋势是外散, 所以附子
适用于寒亢阳微最深层火衰(有时候沉取有郁动, 有时候脉都摸不出来), 而吴茱萸适用于脉寒且郁动有力,
药氣趋势是上下贯通, 修复水火不交, 比较耗气, 所以吴茱萸适用于发烧又怕冷, 脉体寒甚而脉不弱者。
②麻黄 (青龙)
【药性】{部}:茎部; {质}:轻; {势}:升发; {味}:辛,苦; {炁}:温。
【功能】发汗散寒, 宣肺平喘, 利水消肿。治风寒感冒, 恶寒无汗, 痰核阴疽, 胸闷喘咳, 风湿痹痛, 水肿浮肿。
【脉证】双寸寒, 右寸为主
【附注】麻黄味辛温微苦, 质轻而浮, 升散也; 桂枝祛左脉之寒, 麻黄散右脉之寒, 桂枝解左寸寒, 麻黄透散
右寸关之寒, 宣肺之气而通调水道, 行水消肿。其外散力量很强, 脉虚之人容易伤正气, 须注意用量。
特别提醒: 麻黄必须去节才能入药使用, 否则毒性很大, 容易出事; 和附子必须去皮一样, 但比附子更甚。
③羌活
【药性】{部}:根茎; {质}:燥重; {势}:升降; {味}:辛,苦; {炁}:温。
【功能】祛风散寒, 除湿止痛。主外感风寒, 恶寒发热, 头身疼痛, 肩背酸痛, 四肢酸痛, 关节疼痛, 风湿痹痛。
【脉证】左寸寒, 由郁
【附注】 羌活辛苦温, 能升能降, 上升为主。对左脉寒紧, 左寸寒尖适用, 凡是左寸脉相对关尺小的患者, 其
后背头颈多有不适, 用羌活后脉象复常, 症状消失。
比较: 藁本侧重散寒, 桂枝侧重温通, 羌活侧重祛风湿。
④独活
【药性】{部}:根; {质}:重; {势}:升降; {味}:辛,苦; {炁}:温。
【功能】祛风除湿, 散寒止痛。治风寒表证, 头痛齿痛, 风湿痹痛, 手足挛痛, 腰膝酸痛, 肠道痉挛, 子宫痉挛。
【脉证】左寸寒, 甲郁。
【附注】独活辛苦甘温, 能升能降; 主收降督脉, 连带提升任脉; 侧重督脉从左寸往下降, 多用于颈椎腰腿病。
独活羌活皆用于风寒湿痹, 祛风湿功效显著, 羌活向上流通, 独活向下流通, 合用可直通上下, 通行肢臂腿脚,
宣通一身脉络, 令邪无藏身之地; 上肢甚者重用羌活, 下肢甚者重用独活, 阴液虚者可配当归, 防过燥伤阴。
药二.引部药
引部药是利用药物能够直达身体不同部位的特性, 用之在某区域发挥药效的一类靶向药物。类似传统
中医的引经药, 但这个不是引到某经去, 而只是引到部位去, 并在该部位起作用。(具体对应见图53-1,2)
1.顶焦引: 左天酸枣仁, 夜交藤, 羌活, 藁本; 右天五味子, 川芎, 菊花, 辛夷花
2.上焦引: 左寸桂枝, 柴胡; 右寸桑枝, 葛根, 白芷, 防风, 菖蒲
3.中焦引: 左关牛膝, 白术, 苍术; 右关枳壳, 山药, 砂仁
4.下焦引: 左尺肉桂, 牛膝; 右尺黄柏, 茴香
5.底焦引: 左地独活; 右地山茱萸, 鸡血藤, 蛇床子,
6.表层引: 蝉蜕, 蛇蜕, 薄荷, 桑白皮, 防风
7.里层引: 当归, 熟地, 桂附, 杜仲, 补骨脂, 巴戟天, 威灵仙
药三.调势药
调势药就是用来调整气势, 物势, 形势等活动趋势(活性), 包含但不限于传统的调整升降沉浮, 收发重镇,
动乱节律的一类药物。具体对应见图50
1.升降药
升发: 黄芪, 柴胡, 升麻, 葛根, 荷叶, 谷芽, 防风, 荆芥, 桂枝, 白芷, 生姜, 香薷, 苏梗, 柳枝
降收: 杏仁, 莱菔子, 大黄, 牛膝, 白芍, 天麻, 钩藤, 地龙, 龟板, 龙骨, 牡蛎, 珍珠母, 金石
2.收发药
发散: 薄荷, 枳壳, 冰片, 桔梗, 半枝莲, 佩兰, 牛蒡子, 香附子, 蝉蜕, 浮萍, 桂枝, 麻黄, 葱白, 香薷
收敛: 山茱萸, 五味子, 酸枣仁, 芍药, 乌梅, 木瓜, 仙鹤草, 地榆, 柿蒂, 金樱子, 五倍子
3.浮沉药
轻浮: 蒲公英, 金银花, 浮萍, 菊花, 荷叶, 桑叶, 苏叶, 竹叶
重镇: 龙齿, 龙骨, 琥珀, 牡蛎, 珍珠母, 磁石, 代赭石, 石决明, 天然朱砂等。